为进一步推动学术理念的普及,吸引师生聚焦哲学领域的最新议题,拓宽研究视野并掌握多样的学术技巧,搭建师生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对哲学问题的交流互动。哲学学院积极响应学校教务处发布的寒假“学术周”活动号召,于1月17日至18日特邀知名学者及专家,就哲学研究的方法论与学习途径在腾讯会议线上展开两场专题讲座。
第一场学术周活动邀请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贺来做题为《在什么意义上,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学院李昕桐教授主持。贺来教授首先提出马克思是哲学家虽然一般认为是一个不证自明的观点,但把这一问题置于思想史深入考察,就可发现,在马克思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哲学是否具有一个独立的存在位置始终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重大课题,思想史当中据此产生多种悖论。贺来老师围绕这个问题重新强调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像传统形而上学一样追求一个绝对的最高存在,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所要消灭的哲学是视为某种特殊知识领域的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观和哲学形态,马克思的实践观点也与作为“特殊知识领域”的哲学观根本冲突。最后,贺来教授总结马克思的哲学观不再是传统哲学所要追求的最高价值,不再是传统哲学观符合关于特殊领域的特殊知识,而是他通过对旧世界的批判去捍卫人的自由个性,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场学术周活动邀请俄罗斯科学院B.B.西多林研究员做题为《二十一世纪俄国哲学史:发展主线、研究策略及其创造性转化》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哲学学院周来顺教授主持,史书副教授在线翻译。西多林研究员探讨了俄罗斯哲学的挑战与未来方向,讲到当代俄罗斯哲学正处于十字路口,面临诸多挑战的问题。首先,俄罗斯本土哲学发展时间较短,其哲学传统很大程度来源于俄国流亡哲学家,而其中包含的强烈政治因素对俄罗斯哲学发展影响深远,这种倾向一定程度上妨碍了俄罗斯哲学有效讨论与发展。其次,另一主要问题在于俄罗斯当代哲学对于苏联时期哲学思想文化成果的疏忽与轻视,造成俄罗斯哲学史研究的“断裂”。针对目前俄罗斯哲学所面对的问题,西多林研究员强调,俄罗斯哲学的发展需要延续传统继承历史,但同时也要进行批判性反思,学界需将传统思想重新语境化,用现代语言回应当代挑战,探索超越20世纪上半叶的研究路径。最后,西多林研究员总结,哲学史学界需要创造性地重组过去的思想,为现代问题提供新解答,并以新的形式应对当下挑战,俄罗斯哲学才能在新时代焕发活力。


通过本次寒假“学术周”的举办,与会师生深入钻探了哲学前沿议题,携手探索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俄罗斯哲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术走向,有效促进了哲学思维的交汇与融合,构建了一个促进深度交流、视野拓展的宝贵平台。不仅促进了个人能力的发展与知识体系的丰富,更为未来的学术探索之路点亮了新的思维火花与研究方向。未来,哲学学院将进一步深化与拓展“学术周”这一活动,将“学术周”常态化,使之成为师生学术交流、思想碰撞的固定阵地。(哲学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