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郭春明副教授的研究成果“彰显‘人的现实生命’——基于对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反思”近期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9年第1期,全文21个页面,约2.5万字。
该研究成果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指出,在马克思实践哲学中,人不是任何一种抽象之物,而是立足于生存实践活动的活生生的人的现实生命。作者随后结合马克思的文本,深入剖析了“人的现实生命”的内涵,即身心统一、能动与被动相统一的感性活动、基于生存实践的多重性和矛盾性、现实的历史性、与他人共在的社会性等几个方面。
第二部分以此视角详尽回溯了西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确立过程。指出哲学从笛卡尔处实现了所谓的“认识论转向”,确立了“主体性原则”及“主体”这一真理、价值与美德等等一切观念与规范的基点;此后,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别具一格的形式,通过“理性自我”在自然领域和道德领域的“先验的立法者”角色,进而通过反思判断对两个领域的中介作用,最终完成了其先验哲学体系,从而将主体性原则推到了极致;费希特不满于康德对理性的化界,从不受限制的和完全自由化的“绝对自我”这一思维的创造性活动出发,重新以“理论哲学”统摄了后者的“实践哲学”,建构了一种整全性的、同一化的“知识学”。
第三部分指出,主体性哲学在这一不断的巩固和深化过程中,使“人”以“非现实”的方式显现为不需肉身、鄙弃感性活动、脱离历史和社会的抽象“主体”形象。伴随着人的这一抽象、虚幻和无根的“主体”形象的确立,自诩为发生了“认识论转向”的近代主体性哲学,其植根于传统形而上学的“终极化”和“实体化”,“理性化”、“同一化”和“科学化”,单极化与二元分立等一系列思维方式亦由此自行呈现出来。其结果是,就理论层面而言,当主体这一虚假的、无根的“最高价值”自行废黜之时,人的现实生命就会陷入无限放逐的“虚无化”境地;就现实层面而言,在植根于主体性哲学的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征程中,赋有启蒙功能的“主体”跨出人的现实生命的疆界,以“现代”、“人类”、“统治阶层”和“西方”的虚幻姿态,无限制行使着自身对作为“客体”的“传统文化”、“自然”、“普通公民”和“非西方”的单极性征服逻辑,导致不同民族与文化传统中的人之现实生命陷入史无前例的虚无化境地之中。
最后的启示部分指出,通过对近代西方主体性哲学的批判,我们所确立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绝非主体性哲学中的抽象“我思”,亦不是脱离人的现实生命之外或凌驾于其上的公民、集体、群众或人类等抽象概念,而是一个个现实的具体的生命体之生活及其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唯如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及其学术话语的初心和使命才有了“为人民谋幸福”、“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合法性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其学术话语体系才能在“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的特殊性与普遍性关系中成就自身。
《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原《中国社会科学内刊》)着眼于对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的研究,强调立足国情,立足当代,站在时代的制高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善于通过创新性的科学成果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重视对重大基础性学术问题的研究,鼓励作者在坚持科学精神和科学原则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开辟新领域,提出新观点;重要研究成果得以先行内部刊发,主要呈送中办、国办和中央各大部委提供决策参考。该刊代表着国家学术形象,在学术理论界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